蘭嶼社區總體營造輔導中心

中心成員大集合

蘭嶼社區訪視

深入部落,了解社區,關心問題,提出建議。

部落現勘

陪伴社區,訪問耆老,聆聽在地聲音。

活動參與

傳統祭儀、季節活動、熱鬧慶典,為蘭嶼留下珍貴的紀錄。

Labels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椰油招魚祭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各社區召開改選下任理監事~



鄰近各社區理事長就任期限到,各社區也如火如荼的在這段時間前後召開會員改選大會,要選出新任的理事長及新的理監事群,朗島社區發展協會已於九月份召開會員大會改選完畢,也是最早召開會員大會的社區,除了年初改選完的野銀社區外,此後其它四個社區也陸續召開了改選,因事關各項民眾權益,各社區居民參與的情況多屬踴越,而為了能順利地將協會事務移交給下界理監事,各社區也在這段時間裡加緊地將過去協會的相關資料做建檔及整理,因各社區在此段時間內業務繁多,社造中心也繃緊神經地追蹤各社區改選的相關動態,與社區有關的事務牽一髮而動全身,社區裡任何風吹草動對於社造中心協助推動各項計畫也是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在經過社造中心詢問各社區動態後,社造中心便全員出動前進部落,除了在非正式的“訪視”在社區裡的小店面與村落居民閒話家常外,也順道相互交流了對島內各項議題的看法,望能藉由此來側面理解社區居民的看法和需要,對社造中心而言也是與當地社群建立關係的一大步。

本次前往的地方是漁人社區,時間還未到,便已在外頭看到村民們陸陸續續地前往開會地點,人龍在外排成了一圈,顯示村民對於社區事務還是有一定的關注,我們社造中心的成員除了作為“觀察者”,紀錄協會的改選過程外,也身負向社區說明計畫案進度的“任務”,期間社區民眾提問了對於社造中心相關的疑問,社造中心的夥伴們也一一耐心地向村落居民說明計畫的的始末與進度,而在其它的協會事務上,居民們也提出相當多的問題及建議,社造中心的夥伴們在經由本次的觀察裡也了解到了推動協會事務的困難和阻礙,期望在透過多次下鄉參與社區的各類事務,能逐漸理解社區,找到與社區達到和諧及“雙贏“的良好局面。


另開視窗:
漁人召開會員大會-開會過程

漁人部落耆老生命史

蘭嶼近代─長青型政治人物      
syapen˙kotan張人仰
文:夏曼‧賈巴度

日治時代與國民政府的輪替治理階段,是蘭嶼原始傳統生活失序開始的重要關鍵時期。不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宗教等各方面都有重大變革。首先日治時期推出部落頭目制,透過內定頭目達到理番手段,進而國民政府推舉票選制度,籌組政黨組織,將外來各種頭銜加諸於民,是故島嶼產生行政首長、縣議員、村鄰長、以及鄉民代表,嚴重衝擊達悟族傳統社會無階級制的平權制度。
另影響島民中心思想至鉅者為教育策略,國民政府延續日治時代的教育學科歷程,實施正規式的學校教育培植本地人才,藉學校教育管理政策來調解部落紛爭,專制沙文主義宰制蘭嶼觀點,漸進加速了文化的涵融性。同時原始傳統物物交易法則習俗,在外來店舖設置貨幣交易化後,衍生對貨幣新的價值觀,模糊了傳統交易模式。
至於宗教文化傳播多元信仰,傾注於達悟族人最深的心靈層面,在生活作息上發酵為新的屬靈信仰,達悟族獨特之靈魂神學觀產生信仰層次的選擇,進化原本傳統信仰的祭祀祭儀越來越精簡與淺化。基督信仰教義入境至今,社群鬥爭降低,整體族群之社會和諧表現是受教義長期潛移默化「演變」的象徵。
在蘭嶼近代史演變中,扮演重要推手的少數達悟族菁英裡,現年84歲的張人仰老先生皆曾在兩朝代任職重要權位,也是見證日中兩國統治蘭嶼島末期(日)與初期(中)目前碩果僅存的蘭嶼前政要人士,他的口述對沒有文字的達悟民族而言,填補了非常時期漏失的重要歷史文憑。
Syapen kotan(夏本姑但)張人仰老先生即本篇要介紹的傳奇人物主角。
張人仰老先生出生於1923年的日治時期,出生地為紅頭嶼南岸的Iratay聚落,日據稱南根村(國民政府更名為漁人,對於身分證記載的生日1923418日,表示無法肯定其準確性)。他出生的第二天父母賜名為si jingyan(希京宴),意涵為不常在家,表示很勤快,行事敏慧又果斷,數月後父母再為他取一個名字,叫著si yalipon(達悟民族的人名是輩份提階而增名制,迄今他已使用過七個名字了)。
張人仰生於生活物資最匱乏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混亂年代,日警藉由一場船難事件大肆捉拿達悟族男子,恐怖氣氛籠罩六個部落,其祖父在這場白色恐怖中與一群達悟族男子被捉去台東,對這群首度離鄉的家中支柱,難耐度日如年的情緒,張人仰的祖父放不下已身懷六甲之妻子,每過一日心如刀割,擔憂妻分娩時無人在旁看護,於是萌生逃走念頭,受難的族人都和他一樣歸家似箭,是故由張人仰的祖父帶領一夥人趁黑夜在台東鯉魚山上穿梭,但因夜黑迷失方向,其祖父不幸失足墜落山谷,墜落剎那還高喊「危險!」警戒在山頭的族人勿冒險,最後因傷勢嚴重不治,成了日人高壓統治下在台灣受難的達悟族人。
Iratay(漁人)和Imaorod(紅頭)兩部落因地緣關係通婚率高,張人仰的祖父也娶了鄰社女子為妻,是一位勤勞又美麗的女子張人仰的父親是性情溫和之人,一表人才的外型下,記憶力超好,但好命不長,希京宴出生尚未滿月就離開人間。父親英年早逝,母親為養育獨子,只好帶著他改嫁到紅頭部落,並且在那兒度過童年,直到能夠獨立才搬回出生地-漁人部落。雖然自己是家中獨子,但母親管教相當嚴格,常施以說古比喻方式,教導做人處事的道理,希望他長大能成為部落有用的人才。在彼時,因為生活貧窮到食糧物資欠缺,常常叫他上山撿柴,或拿魚竿網袋往礁岩間潮溝或海岸垂釣抓蟹,順服的個性培養了吃苦耐勞、克勤克儉及勇敢的氣魄。
1923年,日人在蘭嶼東南邊的佐野村(現今紅頭村),設立紅頭嶼鄉番童教育所,島嶼人民正式接受正規時程的教育制度,共要修習四年小學教育方得畢業。
張人仰老先生約七歲進入設置於紅頭村的小學校唸日本課書。原先母親不讓獨子求學,但知道孩子很喜歡去教育所,就不再阻攔。張老先生說:「每當上學進校一定要向日本統帥玉照鞠躬,如違反校規則懲罰,像是撿柴啦或是痛打一頓。在求學讀書期間,學校也辦理各種競賽活動,項目包括學藝、徑賽等,當時我表現不錯,常常領毛巾、香皂,水桶等獎品回家。有時卑南族籍的警員兼職老師,還會給我衣物,因而加倍努力,最後獲得賞識。」張人仰老先生是番童教育所第三屆畢業,同時獲留置擔任教學助理(小助教),之後又兼任通譯數年,也作職公役領薪。
日治時期,日警採軍政的強壓手段管制達悟民族,稍有違抗者便被打得遍體鱗傷,或罰勞役囚禁在崗哨牢房,直至一群父老要人始放足。達悟族人於二戰期間,遭受殖民者無理對待,例如每戶須送山羊補給南洋作戰的日軍,沒有養羊的人家往往割地換羊免費送交日警;日警見漁民捕魚歸來時,根本不顧漁民意願強行掠奪漁獲,要不僅以二、三包火柴盒的苛刻代價強行交易,不服的族人雖申訴但從未有回應,怒火只能心中燃,屈服於強權壓榨人民的政府。
回想過去族人受的不平等人權,張老先生忍不住激動的說:「有些事件,雖然看不過去,但因他們有武裝利器,為求民族的延續和生命的保障,採擇忍氣吞聲的生存之道,只祈望天神憐憫拯救的時辰快來,幸止戰消息降臨,否則達悟人口必速減至千人以下,甚至滅族呢!」
時序轉移國民政府後,張人仰老先生被指派於公部門職通譯人員並兼任紅頭村村長,1954年派任當台東縣議會蘭嶼籍議士人員,到了1961年擔任蘭嶼鄉民代表兼代表會主席,卸任後於19641972年間連續任蘭嶼鄉長公職,1973年再被官派縣級議士,直至1985年卸下蘭嶼鄉長重擔,結束兩朝三十餘年的公僕生涯。
在這關鍵性的兩個殖民時代,任職期間重大事件如開拓全鄉環島公路、航空機場跑道闢建、港口建造、鄉公所喬遷(由紅頭村遷至現今公所所在地-椰油村)、囚犯管訓及土地搶徵糾紛之弭平處理、傳統男褲與被物化的拍攝、拆毀椰油、漁人、紅頭、東清部落傳統屋改建國民住宅,家畜管理糾葛,管訓所引水道渠紛擾、教派堂會教義宣導、林務局造林、蘭嶼貯存場偷渡興建……等。
當蘭嶼在最重要的關鍵時空裡,正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然而,因擔任各項重要職務,受到日本人及漢人文化影響,在執行推動許多政策時,常受到族人的批評和排擠,例如國民住宅之設計顛覆傳統住屋格局與文化習俗,多戶不願搬住。經過不斷勸導與宣傳,族人方勉為其難住進去。過去,多數人不認同他的觀念而謾罵,如今族人不用再辛苦拔茅草蓋房子,人民改變了固步自封的傳統思維,且推崇他是個有遠見的人,遲來的公道讓他覺得內心獲得了平衡點。
針對漁人及紅頭兩村合併為紅頭村,張老先生說:「ili ta jablis
am o tao na am monay rana nimazavoz tana imorod am miyangay。部落的區域是不會變的,但兩村的通婚由來已久,無論是紅頭或漁人,頻繁的通婚已成血緣文化了。」只是他又矛盾的說,從傳統部落名稱Iratay而言,日本入島嶼,將Iratay群落運用在行政時為南根村,雖名稱改變,但是僅只於日本行政運用上,且維持單獨設立的一個村落,並非寄居或與紅頭部落合併為一村。
在他任紅頭村村長時的民國43年起,國民政府重新賜於中文地名,將紅頭、漁人、椰油三部落合稱為「紅頭村」,他雖有爭取提出異議,唯無法改變當權派不民主的決定。即便蘭嶼島現有的六個部落被政府劃分為四個行政區,但無損於在地族人強烈的地域認同,也尊重每一個部落皆是獨一無二的區塊,族老仍依傳統名稱呼稱居住區域,排除國府行政合併之稱號。


張人仰先生:從政擔任公職人員一覽表

公職名稱
任職日期
年齡
任期

備註
台東縣議員
43.12.19
31
4


蘭嶼鄉鄉長
53.03.01
41
4


蘭嶼鄉鄉長
57.03.01
45
4


台東縣議員
62.03.17
50
4


蘭嶼鄉鄉長
71.03.01
59
4


說明

31歲起至63歲止,擔任鄉長有3屆計12年,縣議員有28年,併任村長民代合計32年任職島上鄉民公僕。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椰油部落的耆老歷史

       
                                   王明光家族史口述之記錄
祖先的部落是位在CikaneiIvadas(現椰油國小上方的沖積緩坡地)古早之時曾經是物產豐富為蘭嶼島上最富裕的聚落人口不是很多但是居民極為團結也非常的強悍在傳說中Ivadas部落是一支精於海洋的航海家與探險者其常通行巴丹群島和台灣島、綠島偶而與外來航行之船隻進行一些以物易物及換取銀幣(製作成銀盔的主要元素)。尤其甚者也會掠奪航行於蘭嶼海域的外來船隻,如此之行徑已成為屢見不鮮的新聞Ivadas部落的蠻橫行為也讓島內其他部落的居民深感恐懼一則懼怕外來者的報復另一方面Ivadas部落的坐大影響之間勢力的平衡(如土地水源海洋應用範圍等資源)Ivadas有這樣的背景事件因而部落流傳的傳說及神話故事也極為豐富因而成為蘭嶼島上神話與傳說故事最多的部落,據說蘭嶼拼板舟是Ivadas所發明故經常往來於巴丹、台灣。
   Ivadas的沒落和遷徙在傳說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婦人在燒墾時風向突然改變轉移至部落的方向此時是正午大家都上山下海部落空無一人在風勢的助長下很快的將茅草建築的聚落予以瞬間吞噬正當外出辛勞工作的居民回家時已經找不到家了部落已成為一片廢墟無家可歸的只好投靠鄰近的部落親友之後離開部落的人也不曾再建家園了
   不幸中的大幸則是我們的家未受到波及所以沒有離開部落僅存的家戶已是屈指可數可是不久也都遷移由於父親早逝只好與母親相依為命在日據時代本該是學齡之年但是我是家中唯一獨子在母親的堅持下錯失就學的機會也因為這樣我常在母親學習很多的傳統文化事物知識日據時代的末期Civadas聚落的人都已經離開那時我與母親搬到椰油部落與親戚交換的土地來建造新屋不過在我還是青少年之時身兼嚴父的慈母也離開人世我則跟隨阿姨到朗島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周遊到各部落的親戚家所以現在的老朋友都是各個部落兒時的玩伴這可是成長過程之中我一生最有趣的階段。
                                                                           (本文引用自椰油部落王桂清先生田調資料)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社區介紹﹣東清部落


Iranmeylek (東清) 部落:

東清部落Ivazogan意指太陽最先昇起的地方,或說是強勁的東北季風之地,而古老傳說Iranmeylek地名由來,是天神將女兒嫁給東清部落男性的口傳歷史事件,因此前人稱此聚落為Iranmeylek,指天神的女兒。

Iranmeylek東清部落,位於蘭嶼東方日出月昇之地,傳統地界自東清溪與野銀部落為界,北至雙獅岩朗島部落為界,東清部落沿溪移動並遷徙8次,最後遷徙至現居地。

日治時期,部落環境及居住空間沒有重大變化,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於民國55年開始就地興建東清部落國宅94戶,70年代興建海堤,改變部落樣貌,84年起國宅海沙屋事件,以十餘年時間完成重建家園的過程,是目前所見的部落空間型態。

目前由東清社區發展協會綜管部落各項事務,推動社區營造工作,97年出版東清部落史,是六部落中以當地組織推出的部落發展史;堪稱研究機構之外以第一人稱為主體書寫部落生活紀事。83年9月起,部落婦女加上教會牧師帶動,東清社區發展協會推動黃昏市場為社區發展項目,正式發起部落黃金市集,於每週六下午在部落公路邊擺攤,販賣山海產及手工藝品,黄昏市集的消息傳開後,各部落隨之仿效,是當時活絡部落經濟的起點。近兩年來飛魚季過後,開放拼板舟讓遊客體驗,同時結合黄昏市場發展出東清灣夜市,是目前暑假下午到晚上遊客必遊景點。


--引自蘭嶼地景傳統記述。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社區介紹-朗島部落

➢ Iraraley (朗島)部落 歷史沿革
荷西殖民時期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巴達維亞日記》記載,1644年間,蘭嶼島上有數個村落,並就村落及大小房屋之數推算其人口數約計千人,並由此推斷朗島部落此時應已存在。
日據時期
台灣總督府派軍務局陸軍少校菊池等一行人赴紅頭嶼(蘭嶼)調查,並在當地宣讀 「關於台澎住民之撫育」語,因無人通曉當地語言便認定各部落並無地名,呈交總督府之地圖上以隊員之名標示村名,根據記載朗島當時被稱為菊池村。日治初期,日軍曾在朗島設立電信局,同時設立東清蕃童教育所朗島分班,即今朗島國小前身。台灣光復後,依照台灣省鄉鎮組織章程,將Ponso no tao設立為紅頭嶼鄉,隸屬台東縣,朗島部落此時尚直屬於東清部落,於1964年始獨立設村。
➢  聚落遷移史
朗島部落命名為伊拉拉類(Iraralay,指稱為禮貌而和善的村落,也有受人敬重之意,故得此名,另有一說為「尊禮部落」。
早期原聚落位於Ji-Mawawa地段,因部落族人作奸犯惡遭受天神降下洪水之災將此地盡數毀絕,其倖存村人而後即遷居至朗島聚落現址。
➢  地理位置與景觀特色
朗島部落位於蘭嶼北部海岸線中央山區偏西位置,腹地甚廣,座落於山坡與沖積扇的接壤處,背山面海,鄰近朗島東溪,涵括地理範圍由西邊Jya-Kmey Sawasawalan(洞口處)延伸至東邊Ji-Panatosan(雙獅岩)止 。由上俯視,聚落結構呈現橫長「集居」分佈型態,界分為傳統部落及國宅社區,並與海岸線平行。
朗島部落現有人口數為273854人,男性430人、 女性424人(載至201110   月)。部落組織有朗島社區發展協會、朗島國小、朗島天主堂、朗島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等。
朗島部落主要以許多奇特的地形景觀及獨有的人文特色為推廣重點,在岩石景觀方面尤其豐富多元,如鱷魚岩、坦克岩、玉女岩、五孔洞、母雞岩、雙獅岩等皆是著名景點,小饅頭山、尖禿山及殺蛇山以及臨近活動中心的禱告山。人文特色部份,除位於舊部落的傳統船屋及傳統地下屋保存完好,臨近灣岸的手工藝品店也各具特色。朗島部落同時也是島上保存傳統文化較為完整的地方,除了母語推廣成效卓著,由社區協會辦理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好月盃」等已成村落一大盛事,每年並吸引多數遊客前來觀賞,此外著名的勇士舞也發源於此,朗島部落己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點地。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岸邊有事!椰油洞口一帶灣岸遭破壞。


椰油部落會議聲明稿內容。
時序進入了下一個季節,氣候的驟變讓人意識到這種“反覆無常”的狀態,便是島嶼冬日的常態,我們一同和小島走進了冬天,熙來攘往的遊客漸少,不復以往夏日的歡鬧,萬物也逐漸進入一種沉寂,生活進入了原本悠然的步調,這是屬於島嶼特有的緩慢,除了東北季風吹的更加強勁外,海上的浪濤也愈加洶湧澎湃,然而,在沉寂的背後,是島上大小事件頻傳,而在近期佔據了所有人目光,在民間傳的沸沸揚湯的事件便是椰油村傳統領域洞口一帶灣岸遭受破壞的消息,因島民對這個事情普遍並無訊息管道可得知正確訊息,所以這次事件也在蘭嶼這個小小的島上引起了眾多鄉民的議論。

而引起軒然大波的原因據指出是因為灣岸的土地在未經公告也未依照行政程序的運作下卻遭外面包商逕自開挖擅自破壞,(鄉民普遍不知此地要做什麼工程?或是經過誰的准許開挖?)。此舉亦驚動了當地,而這塊土地因牽涉到椰油部落的傳統領域,椰油村也特別針對此事件召開了部落會議,同時也對外界發出了聲明稿強調“還地於民”,許多村民也前往部落召開的會議中關切並提出建言,除了對外發出聲討外,也在隔日於鄉公所再次召開針對本次事件的協調會議。

遠處的水泥預拌場預定地。

原本美麗的海岸線,施工開挖後的面貌。
這次的事件在經過網路的訊息傳遞及層層轉發後,也引起了在台的蘭嶼鄉民注意,藉由網路等媒介發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在一開始,島內有志之士們也早在事件初期便放了消息,有一說本次事件是台東“美麗灣“的翻版,外界一些環保團體也出聲聲援,"岸邊有事"之美麗灣翻版事件在島上流傳了許多“小道消息”,除了因這件事而牽連出的土地歸屬等問題,部份鄉民也質疑若為了工程案而興建水泥預拌場,為何過程除了不向島民徵詢意見或召開說明會向民眾說明始末,且決策過程還如此粗糙不堪。

經過部落召開與公部門的協調會,風波也逐漸平息下來,一切彷佛又回到原本的”平靜“面貌,原本的工程預定地已不再有大型機具在現場施工,只剩下外圍的黄布條被風吹的陣陣翻飛。因考量地方的需求而做開發,與護衛自然環境或維護傳統領域,哪個熟輕哪個熟重?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而這把尺如何衡量,也只關乎於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