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社區總體營造輔導中心

中心成員大集合

蘭嶼社區訪視

深入部落,了解社區,關心問題,提出建議。

部落現勘

陪伴社區,訪問耆老,聆聽在地聲音。

活動參與

傳統祭儀、季節活動、熱鬧慶典,為蘭嶼留下珍貴的紀錄。

Labels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社區介紹﹣東清部落


Iranmeylek (東清) 部落:

東清部落Ivazogan意指太陽最先昇起的地方,或說是強勁的東北季風之地,而古老傳說Iranmeylek地名由來,是天神將女兒嫁給東清部落男性的口傳歷史事件,因此前人稱此聚落為Iranmeylek,指天神的女兒。

Iranmeylek東清部落,位於蘭嶼東方日出月昇之地,傳統地界自東清溪與野銀部落為界,北至雙獅岩朗島部落為界,東清部落沿溪移動並遷徙8次,最後遷徙至現居地。

日治時期,部落環境及居住空間沒有重大變化,國民政府接管台灣,於民國55年開始就地興建東清部落國宅94戶,70年代興建海堤,改變部落樣貌,84年起國宅海沙屋事件,以十餘年時間完成重建家園的過程,是目前所見的部落空間型態。

目前由東清社區發展協會綜管部落各項事務,推動社區營造工作,97年出版東清部落史,是六部落中以當地組織推出的部落發展史;堪稱研究機構之外以第一人稱為主體書寫部落生活紀事。83年9月起,部落婦女加上教會牧師帶動,東清社區發展協會推動黃昏市場為社區發展項目,正式發起部落黃金市集,於每週六下午在部落公路邊擺攤,販賣山海產及手工藝品,黄昏市集的消息傳開後,各部落隨之仿效,是當時活絡部落經濟的起點。近兩年來飛魚季過後,開放拼板舟讓遊客體驗,同時結合黄昏市場發展出東清灣夜市,是目前暑假下午到晚上遊客必遊景點。


--引自蘭嶼地景傳統記述。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社區介紹-朗島部落

➢ Iraraley (朗島)部落 歷史沿革
荷西殖民時期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巴達維亞日記》記載,1644年間,蘭嶼島上有數個村落,並就村落及大小房屋之數推算其人口數約計千人,並由此推斷朗島部落此時應已存在。
日據時期
台灣總督府派軍務局陸軍少校菊池等一行人赴紅頭嶼(蘭嶼)調查,並在當地宣讀 「關於台澎住民之撫育」語,因無人通曉當地語言便認定各部落並無地名,呈交總督府之地圖上以隊員之名標示村名,根據記載朗島當時被稱為菊池村。日治初期,日軍曾在朗島設立電信局,同時設立東清蕃童教育所朗島分班,即今朗島國小前身。台灣光復後,依照台灣省鄉鎮組織章程,將Ponso no tao設立為紅頭嶼鄉,隸屬台東縣,朗島部落此時尚直屬於東清部落,於1964年始獨立設村。
➢  聚落遷移史
朗島部落命名為伊拉拉類(Iraralay,指稱為禮貌而和善的村落,也有受人敬重之意,故得此名,另有一說為「尊禮部落」。
早期原聚落位於Ji-Mawawa地段,因部落族人作奸犯惡遭受天神降下洪水之災將此地盡數毀絕,其倖存村人而後即遷居至朗島聚落現址。
➢  地理位置與景觀特色
朗島部落位於蘭嶼北部海岸線中央山區偏西位置,腹地甚廣,座落於山坡與沖積扇的接壤處,背山面海,鄰近朗島東溪,涵括地理範圍由西邊Jya-Kmey Sawasawalan(洞口處)延伸至東邊Ji-Panatosan(雙獅岩)止 。由上俯視,聚落結構呈現橫長「集居」分佈型態,界分為傳統部落及國宅社區,並與海岸線平行。
朗島部落現有人口數為273854人,男性430人、 女性424人(載至201110   月)。部落組織有朗島社區發展協會、朗島國小、朗島天主堂、朗島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等。
朗島部落主要以許多奇特的地形景觀及獨有的人文特色為推廣重點,在岩石景觀方面尤其豐富多元,如鱷魚岩、坦克岩、玉女岩、五孔洞、母雞岩、雙獅岩等皆是著名景點,小饅頭山、尖禿山及殺蛇山以及臨近活動中心的禱告山。人文特色部份,除位於舊部落的傳統船屋及傳統地下屋保存完好,臨近灣岸的手工藝品店也各具特色。朗島部落同時也是島上保存傳統文化較為完整的地方,除了母語推廣成效卓著,由社區協會辦理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好月盃」等已成村落一大盛事,每年並吸引多數遊客前來觀賞,此外著名的勇士舞也發源於此,朗島部落己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點地。